恐怖电影中的元素

这两天集中看了一些恐怖电影(有些是复习),东方风格的包括午夜凶灵系列、咒怨系列、富江系列等等,西方的有寂静岭等等,加上以前看过的一些包括异度空间、深海寻人、沉默的羔羊、the mouth of mad、芝加哥打鬼、电锯杀人狂杰森系列、梦魇弗莱格系列、杰森与弗莱格、若干吸血鬼与狼人电影系列、香港早期僵尸片、各种欧美活丧尸电影如生化危机系列等等(有一些印象不深的忘了名字),对影片中的恐怖元素做了点总结。

各种能够使人不快的感受在特定条件下都可以引发恐惧感,包括肢体极重损伤、极度绝望、极度疼痛、黑暗、寒冷、死亡、禁锢、陌生的危险、至亲背叛,巨大的压力、精神失常等等。这些乱七八糟的因素可以总结为:存在巨大伤害的危险,缺乏对恐怖对手的了解,逃避伤害的希望渺茫,大概可以概括为:恐怖=危险+诡异+绝望。有人会强调各种传统迷信传说的作用,但这些迷信传说的恐怖效果的达成也都基于此类恐怖元素。

恐怖电影会设法让观众产生强烈的代入感,使观众感觉似乎身临其境,影片主角自己也必须已经产生了强烈的恐惧感,如果主角自己胆子超大完全满不在胡效果就不好了。这可以大幅度增加恐怖元素的效果。

增大恐怖对手跟主角间的能力差异,例如对主角禁锢束缚(比方说到了恐怖区域就难以逃离,无法打开的门,断掉的回头路等),对主角感官感知能力的弱化(例如断电,眼睛瞎掉等),对主角行动能力的弱化(例如腿受伤而无法逃跑,身体被卡住,因为过度惊吓而无法行动,子弹打光等),与此同时增强恐怖对手的能力(例如爬墙,穿墙,刀枪不入,金刚不坏,身体虚化,力大无穷,毫无痛觉和恐惧,漂浮或飞行,无声无息的移动等),这样就会让观众替主角感到绝望。

恐怖因素跟熟悉或身边的东西关联更能引发强烈的恐惧,有助于使观众的恐惧感在影片结束之后久久不能消除,例如床下、电梯、窗外、楼梯间、卫生间、水龙头、镜子、电视机、电话、车后座、阴暗的房间和厨柜、天花板、吊顶、地下室等。

人的非常罕见的状态,例如僵直面壁站立的怪人、无监护独自面壁哭泣的儿童、做出诡异表情的儿童(人们往往预期儿童是天真的)、严重扭曲的面部表情、被头发遮挡的面部、扭曲僵硬的诡异走路姿势、梦游、幻听幻视,这些因素会增加观众的诡异感。此外,熟悉场景的不寻常状态、古怪的音乐和光影也都可以增加诡异感。

恶梦。因为梦境通常是有些怪异的,人们往往已经对梦境有一定程度的诡异感,因此恶梦很容易集合所有的恐怖元素。

东西方恐怖片的差异。有人说东方恐怖片偏心理恐怖而西方恐怖片偏物理恐怖,然后拿午夜凶灵跟生化危机做比较,拿中国的鬼魂跟西方的怪兽比较,我是无法理解这种说法的。东方也有僵尸和怪兽,西方也有鬼魂和招魂巫术意念杀人之类的恐怖传说。不过东方电影界没有好莱坞级别的技术力量,拍摄怪兽丧尸之类的东西的效果往往很坑爹。此外东方恐怖片中主人公往往是心理比较脆弱的,很容易因惊吓而失去行动能力或精神崩溃甚至死亡,就算主人公很坚强没有崩溃,通常也只是在逃避隐忍,而西方恐怖片中主人公往往具有较强的反抗精神,这未必能代表东西方人性的差异,我也不准备讨论这个问题,但就恐怖效果而言,比较懦弱的主人公可以有效拉大双方的力量对比,但主人公过于懦弱会让心理比较强大的观众难以自我带入甚至嗤之以鼻。

最后谈谈我比较喜欢的恐怖片类型。我不喜欢单纯吓唬人的恐怖片,我喜欢以下种类的恐怖片:1.以精神病发和恶化幻觉越来越严重的过程为线索的恐怖片,例如异度空间、the mouth of mad、深海寻人、救我等为代表(另外以诺奖得主纳什为主人公的美丽心灵也不错,但不是恐怖片),我认为这些影片的编剧或原作者一定有相当强的心理学尤其精神病学专业背景,影片甚至可以直接拿来做教学课件。当然,我提到的这些影片未必在片尾直接交代这种设定,但整个影片却可以顺畅地以这种方式得以诠释。这种影片经常涉及心理防卫机制、压力的释放、梦境、暗示和自我暗示、催眠、恐怖幻觉的传递等心理活动。2.以寂静岭为代表的一些有较复杂但不混乱的结构设定的恐怖片,从诡异事件到恐怖事件,经过主人公的探索解迷过程,背景设定逐步浮出水面。

先胡乱写到这里,以后再整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