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文章】什么是病?——《大科技 百科新说》『无信仰者』专栏文章,请勿转载

《大科技 百科新说》『无信仰者』专栏文章,请勿转载
2014.09B
作者:逻辑引擎
编辑:波音

对于每一种特定的疾病,如何诊断、治疗、预防都是医学问题。我不是医学专家,无法给出任何有效的建议。要看病,请出门右转找医院。

但一般意义上“什么是病?”,并不是一个医学问题,而取决于日常语言中“病”这个词汇约定俗成的含义。

很多人对病的理解完全来自于医学标准,医学上规定什么是病,那些状况就是病了。但医学上又如何确定什么样的身体或心理状态是病呢?对于这个问题,人们往往就不是很清楚了。虽然每个人都可以举出疾病的某些特征,例如疼痛、异常、感染等等,但这些的特征都不能准确地“病”这个概念。

例如,疼痛不一定被当做病,挨一巴掌也会疼痛,但这种疼痛通常不被当做是一种病态,因为我们几乎不用支付任何医疗费,时间就可以缓解疼痛。反而没有任何痛觉,才会被当做是一种病态,因为没有痛觉的人很容易受伤而不自知,这是人们所不希望出现的状态。

异常也不一定都是病态,比方说“心肺功能异常强大”、“抵抗力异常强大”等等,甚至还有极少数人完全不受艾滋病毒的侵害,这些异常情况都不会被当做病态,因为几乎没有人会试图预防或改变这种状态。

感染寄生生物也有例外,寄生在人体肠道的许多细菌被认为是有益的,甚至是不可或缺的,拥有这些细菌,不会被当做是病态。而现代生物学甚至推测,广泛存在于真核细胞(包括人体细胞)中的线粒体,可能最初是真核生物的单细胞共同祖先体内寄生的细菌。经过长期演化,细菌跟宿主真核细胞的关系早已从寄生变成了共生。而宿主细胞对线粒体的依赖是如此之强,以至于根本无法离开线粒体而独立存活。这就是线粒体起源的内共生学说。

所以上述这些特征很难用于澄清什么是病。事实上,一种身体或心理状态能够被称为病,一个必要条件是,这种身心状态是人们所不希望获得的,要么是当事人自己不希望,要么是他身边的人不希望。如果某种身心状态是人们普遍不希望获得的,那么对这种状态的预防或改变,就会成为一种市场需求,提供满足这种需求的服务就是有利可图的。
于是,医学界会为了满足这种市场需求,而将这种身心状态定义为——疾病,并寻找相应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的技术手段。

对于身体上的疾病,一般都是当事人自己所不想要的某种生理状态,而不是他身边的人所不想要的某种生理状态。但也有例外的情况。比方说某些人天生不受某种病毒的侵害,却有可能携带病毒传染给其他人,这种情况下,医学上会说他是该病的携带者,就算他自己并不介意携带这种病毒,携带病毒的状态也会被当做是一种病态。如果这种病毒对于多数其他人极度危险,医生甚至还会为了保护其他人而限制这个携带者的自由行动。

而对于心理上的疾病,有些心理状态是当事人本人所不想要的,也有许多是当事人觉得无所谓而身边的人不能接受的,比方说那些因心理问题而生活不能自理必须靠别人照顾赡养的人,或者因心理问题而倾向于攻击别人的人。即便这些人自己完全不觉得自己的状态有什么不好,甚至自己还感觉相当良好,他们也会因为给别人带来麻烦而被当做是心理上的病人。

总之,病是人们所普遍不希望获得的那些生理或心理状态,人们愿意为了预防或改变这种状态支付一定的医疗费用。对于这样的生理或心理状态,医学上才会称其为病,并为其确定诊断标准,寻找预防或治疗的手段。

这是之前我在微博上的讨论:
http://weibo.com/1847715921/yaDuIlMG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