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我既不需要婚姻,也不需要爱情
不是说捆绑交易有什么不对,当然可以将你愿意提供的东西都捆绑起来,去找人换取一捆你想要得到的东西。通常,这两捆东西结构越复杂,就越难找到刚好愿意跟你交换整捆东西的人。而且,人们往往为获取对方的某样东西而谎称自己那捆包括了对方想要的全部,甚至经常连自己都骗了。
有人问我是否相信爱情和希望(如果没理解错,意思是相信·真爱·可以带来持久的幸福,相信自己有希望赢得·真爱·)。我的回答是:我相信,但我已不再需要。我也相信中头彩可以衣食无忧,相信只要买彩就会有希望中,但我真的不会指望那些。不非得交换那捆东西,我照样可以过得很开心。
肉体独占、哺育后代、陪伴娱乐、关心照顾、生活保障、维系亲友……经常出现在各种爱情观之中。只要不被生活圈中的主流价值观排斥,人们经常把自己试图通过性关系获取的一切都打包加入自己心中的“真爱”概念,并且千方百计地赋予这种自定义打包概念以神圣地位,反复自我洗脑并洗脑别人。
虽然主流婚恋价值会把一大堆与sex无关的东西跟sex打包到一起称为“真爱”,将不包含其他目的单纯为解决生理需求的sex斥为肮脏下流不道德,但另一方面却又试图排斥将某些东西跟sex打包,比方说不能赤裸裸地直接跟金钱和权力打包,只能自欺欺人地用生活保障或安全感之类的同义词替代。
把某些真相说出来就会遭人记恨。特别是那些正对爱情抱有烂漫幻想的,正处于热恋中坚信这瞬间将是永恒的,正因对方不负责任而受伤却无处宣泄的,正试图向子女灌输“正确”婚恋价值谎言的……大都会对我怒目而视吧。其实承认事实和逻辑并不会让你认知失调,认知失调是因为蠢。
我早已了解关于婚姻和爱情的上述真相,却曾经很不了解自己。离过两次婚才明白自己既不需要婚姻,也不需要爱情。除了sex,对方能提供的东西对我来说要么可有可无要么有其他更方便途径获取,如果对方非常看重这些反而会以公平为理由对我提出更多要求。而激情消退后我也会不愿再为sex而为对方太多操心。
这里所说的“爱情”是许多人心目中那种脱离了低级趣味的捆绑了各种责任的神圣概念,热恋中的激情这种动物般低等的情绪就完全配不上“爱情”这么高端神圣的称号了,至少完全算不上“真正的爱情”。所以,我不但不需要婚姻,连这种高端神圣的“爱情”也都并不需要。
What I need is just sex mates, who could be my friend, but not girl friend, no bundling. It’s just my personal choice, may not be suitable for others. In a world full of daydreamers of love, cheating is almost always an easy choice, but I’m tired to do so.
PS:
有人说婚姻制度是为更好哺育后代,但事实上婚姻制度完全是在限制个人选择自由。人们可以自行制定共同生活协议,为提高效率也可以提供若干常用的协议模板供自愿按需选择或修改。这对想哺育后代的个体而言显然比粗糙的统一法定婚姻制度更有利。但这在婚姻和爱情被严重神圣化的脑残社会中可能难以实现。
有人说婚姻和卖淫的区别仅仅在于一个批发一个零售,其实这种观点也很愚蠢。卖淫也可以批发,但这显然仍然跟婚姻不同。婚姻跟卖淫一个关键区别是,婚姻总是捆绑交易,双方供需通常很难匹配,而卖淫却比婚姻单纯得多,一个愿用钱换sex,一个愿为钱而sex。注意,我这里没有任何贬低婚姻抬高卖淫或反之的意图。
对我而言最理想的关系是双方都因觉得对方sexy而完全自愿地have sex。当然这对于男人来说并不容易,因为一方面女人的性需求通常没有男人那么急切,另一方面也有大批男人愿为自己包括sex和繁殖在内的多种需求而满足女性的各种其他需求。所以如果自己没有特别吸引女性之处,想要女人就必须付出其他代价,要么降低要求,要么花钱,要么花精力甚至结婚。
【休闲娱乐】八一八电影《少年π的奇幻漂流》
不怕犯众怒,八一八电影《少年π的奇幻漂流》,阅读本八卦造成的任何程度的伤害与本人无关。
我的观后感是:视听效果不错,人物演绎感人,故事情节凑合,核心理念浅薄。但对我这个看电影向来很放松的人而言,完全值回票价。
影片中海难逃生过程的故事有两个版本,第一个版本的奇幻漂流占了主要篇幅,第二个版本仅在片尾由主人公做了简要口述。影片中奇幻版本和现实版本的映射很有意思,而印度宗教环境让我这个曾经在印度生活三年的人产生了深深的共鸣。到现在为止,印度人的英语口音还是我最容易听懂的口音,呵呵。
在我看来,很明显,作者想传达的意思是(以下内容是我所理解的作者意图,并非因自己受到触动有感而发):
{{{{—-
第一个故事是主人公π内心的故事,第二个故事是现实发生的故事。但现实的故事在π看来太过残酷,他不愿背负第二个故事中沉重的心理包袱,于是就将现实的故事映射为一个奇幻的童话故事。在这个童话故事中,π自己分裂成善良懦弱和邪恶残暴两部分人格,善良懦弱的部分仍是π自己的形象,而邪恶残暴的部分被映射为猛虎理查德·帕克。
如何将两个版本中的角色进行映射,在片尾已经告诉你了,我就不重复了。
他在海上经历了种种磨难,在这个过程中残暴的那部分人格让他能够得以生存。他曾经是一个多么单纯善良的孩子,不忍心杀害一个小动物,却被迫为了生存而杀戮。当水手杀死他妈妈的时候,他心中长期压抑的残暴自我就像猛虎一样冲了出来,让他杀死了水手。他被自己的残暴吓坏了。他试图跟残暴的自我保持距离,却又为了求生而不敢与残暴彻底决裂。这在奇幻漂流的版本中映射为他坐在小木排上,跟救生艇上的猛虎保持距离,却又要将小木排拴在救生艇上。愈发严残酷的海上生存环境最终迫使他学会跟残暴的自我和平相处,他不得不依靠残暴的自我杀戮求生。但他始终不喜欢那个残暴的自我。
漂流过程中那场猛烈的风暴,是众神对其杀戮行为的愤怒,而他对众神的无情也充满了抱怨。在他最艰难的时候,众神并没有帮助他,为了生存他不得不杀戮。他愤怒地质问众神:为什么要让帕克害怕!
风暴过去了,众神不再发怒了,但他却慢慢开始绝望,众神似乎永远地抛弃了他。为了生存,他只能依靠自己,与那个喜欢杀戮的残暴自我相依为命。他开始说服自己是否要接受这个现实,靠杀戮而永远地生存下去。这在奇幻漂流的版本中映射为他和猛虎登上了一个遍地狐獴的小岛,他可以在岛上靠杀戮狐獴永远地生存下去,而那个善良而单纯的他将会被众神永远地抛弃,残暴的自我永久地成为他的一部分。在岛上,狐獴对善良单纯的他好奇又友善,但他残暴的自我(猛虎)却必须不断地猎杀狐獴求生。这种感觉几乎让他发疯,在内心深处,他非常害怕这个被神抛弃的小岛。每到夜晚这个小岛就开始变得恐怖,似乎正在将他慢慢吞噬。
他终于下定决心离开这个小岛,但他清楚地知道,在回到众神的怀抱之前,他必须跟残暴的自我在一起才有机会生存下去,所以他带着猛虎理查德·帕克,重新振作了起来,坚定地离开了小岛。
终于,他被洋流带回了陆地,那是众神眷顾的世界。他担心残暴已经成为他难以割舍的部分,但当他被人们救起的时候,他意识到自己再也不需要为了生存而杀戮,而那个残暴的自我对善良的他似乎没有一丝一毫地留恋,头也不回永远地离开了他。那一刻,他嚎啕大哭。
—-}}}}
现在谈谈影片前面的伏笔(我记性非常不好,不能保证细节上的精确性):
{{{{—-
猛虎理查德·帕克是主人公π人格中残暴自我在奇幻漂流故事中的映射,但是猛虎的出现却在奇幻漂流故事之前。因此这个心理投射应该能追溯到影片中更早的内容。
奇幻漂流之前,猛虎帕克在影片中出现了一次,就是他试图拿一块生肉喂猛虎帕克,但被他父亲及时发现并阻止了,并且让他亲眼目睹了老虎杀戮的残暴。如果我们假设此时的猛虎帕克仍然是π人格中残暴自我的映射,那么这件事情自然意味着他自己年轻时第一次尝试吃肉的事件。
2005-2008这三年,我曾在印度工作。印度的素食者的比例一直在下降,但即便是我工作的时候,我身边同时朋友中的素食者也明显超过人口半数,甚至少数不相信任何宗教只相信科学的人,也是素食者。他们认为吃肉是一种很残忍的行为,但他们中许多人年轻的时候都曾经因好奇或受怂恿而有过尝试吃肉的经历,甚至连圣雄甘地在自传中也提到他年轻时有过这样的经历。所以π年轻时有过一次这样的经历是完全可能的,而他爸爸则是一个不信教的素食者。
这样一来,喂老虎吃肉的事件前前后后就可以得以顺畅地解释:他父亲始终告诫他们绝不能吃肉,这是非常危险的。但是这阻碍不了他强烈的好奇心,他不顾哥哥的反复劝阻,坚持要尝试吃肉。他哥哥去找来了父亲,及时地阻止了他吃肉的行为。他父亲对此非常震怒,不顾旁人的反对,为了让他得到足够深刻的教训,不惜让年幼的他亲眼目睹了一次老虎猎杀的过程。他所目睹的这次猎杀过程,是真实的动物园老虎猎杀的过程,给他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上面这段分析是错的,他父亲并不是一个素食主义者,这一点在影片中明确写交代了。这样一来这个喂老虎的可能是真实的,但他父亲让他目睹老虎猎杀的过程给他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于是他心中把老虎当作了残暴的象征。
而他心中邪恶的种子,是哥哥跟他打赌让他偷喝教堂圣水的事件中种下的。他对作家说过猛虎帕克是在喝水的时候被抓住,所以最初起名为Thirsty(口渴),后来因登记填表时跟猎人的名字弄混淆了才变成了猎人的名字理查德·帕克。这恰恰是在影射他自己那次偷喝教堂圣水被神父撞见的经历,当时神父对他说:You must be Thirsty。如此细微的双关细节我是肯定记不住的,但有心细的豆瓣网友发现了这个伏笔: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1929463/discussion/50462380/。在这个事件中,他偷喝教堂的圣水,撞见神父,而神父给他讲了耶稣替世人受难的故事,深深打动了他,于是他心中邪恶的种子就被他自己囚禁到了牢笼里。
—-}}}}
这个故事是一个懦弱的教徒面对不堪回首的往事的逃避。我完全能理解他的心路历程,甚至也会被他所感动,但丝毫不会被故事作者要传达的观念所煽动。
故事的主人公π关于宗教的观点在我看来很可能源自于印度的宗教领袖圣雄甘地。当年甘地为了调和印度各宗教的矛盾,也表达了类似观点,他宣称无论是哪种宗教,神即真理。作者试图调和各种宗教,也试图调和科学和宗教。作者通过π的母亲传达这样的观点:科学解决的是外部世界的问题,而宗教则是对是心灵的拯救。当然,这纯属胡扯。
科学方法可以被用于研究任何经验对象,不仅包括微观世界,生态环境,生理结构,宇宙空间,人类社会,还可以用于研究历史、政治、文化、艺术、伪科学、宗教以及自己的内心。不过请注意,研究艺术的科学并不是艺术,研究政治的科学也并不是政治,等等。只解决外部世界问题的科学,只是科学方法在外部世界问题上的具体应用。而宗教的野心自古以来就不仅限于心灵世界,只不过宗教对外部世界的解释要么完全没有现实效果,要么被科学发现所粉碎。宗教在外部世界节节败退之后,才开始在人的内心中寻找最后的避难所。但宗教能够寄居于你内心的条件就是你必须盲目坚信自己的判断。
面对困境,你可以蒙上自己的双眼假装困难不存在,也可以睁大双眼寻找答案。只要你敢睁开双眼,就永远不需要依靠任何宗教。
PS:
看了一个网友的评论:http://movie.douban.com/review/5670629/之后,我才知道这个故事跟1884年一场现实的海难故事有关,猛虎理查德·帕克的名字来自于那场海难中被杀死吃掉的男仆的名字。这可能代表作者对真实海难中杀人者的愤怒情绪,作者让这个被吃掉的孩子化身为善良的少年π被激发出来的愤怒,向当年杀死他的水手复仇。在电影中,没有出现老虎吃掉斑马、鬣狗和红毛猩猩尸体的镜头,但它们的尸体后来都莫名其妙地消失了,可能被作者或编导故意回避了,不知道作者是否暗指少年π吃掉了其他人的尸体,不过无论怎样解释都说得通。
几十年来歌功颂德影视剧的演化
近些年为战争英雄歌功颂德的影视剧跟改革开放初期相比,又重新火爆了起来,涌现了许多优秀的作品。我这里所说的优秀,主要是站在艺术欣赏的角度说的(也就是煽情的角度,许多剧情结构非常愚蠢的作品的煽情情节都能把我煽得潸然泪下),跟剧本或原著是否合乎逻辑或常识没有关系。
我不是影视剧的专家,我关于电视剧的知识仅来源于1980年以后至今我看到过的哪些连续剧。当然,不仅包括1980以后拍摄的连续剧,也包括之前拍摄但后来仍然反复播放过的一些连续剧。
既然是歌功颂德,那么始终不变的自然是歌颂自己人的同时贬低敌人(包括日本人和GMT),但歌颂和贬低的方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过去为了歌颂自己人,总是要把自己人的英雄包装成智慧英俊无私博爱高尚伟大无所畏惧的人物,而近些年的影视剧则开始允许英雄相对有更多瑕疵。过去为了贬低敌人,总是要把敌人包装成一群愚蠢丑陋卑鄙无耻下流无赖胆小怕死的人物,而近些年敌人们无论是智力外貌还是品格上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过去影视剧中敌人煽动英雄叛变的方式无非就是荣华富贵加上『识时务者为俊杰』之类愚蠢的说教,英雄对此当然是横眉冷对的,而近些年的影视剧中敌人在这方面的策略变得聪明了很多。
对我而言真正有趣的事情是,许多编剧或者作者似乎正在通过英雄和敌人的嘴批评今天的时政。比方说英雄所坚信的那些一定会实现的东西,今天往往没有实现,英雄所仇恨的那些事情,今天却到处在发生。而敌人用来说服英雄的那些反动言论,却都被近代历史所一一验证。换言之,越来越多的编剧和作者在玩无间道,而当局却对此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对我而言,这是好事。
[ZZ]火车进入山洞
一个年轻的程序员和一个项目经理登上了一列在山里行驶的火车,他们发现列车上几乎都坐满了,只有两个在一起的空位,这个空位的对面是一个老奶奶和一个年轻漂亮的姑娘。两个上前坐了下来。程序员和那个姑娘他们比较暧昧地相互看对方。这时,火车进入山洞,车厢里一片漆黑。此时,只听见一个亲嘴的声音,随后就听到一个响亮的巴掌声。很快火车出了山洞,他们四个人都不说话。
那个老奶奶在喃喃道,“这个年轻小伙怎么这么无礼,不过我很高兴我的孙女扇了一个巴掌”。
项目经理在想,“没想到这个程序员居然这么大胆,敢去亲那姑娘,只可惜那姑娘打错了人,居然给打了我。”
漂亮的姑娘想,“他亲了我真好,希望我的祖母没有打疼他”。
程序员坐在那里露出了笑容,“生活真好啊。这一辈子能有几次机会可以在亲一个美女的同时打项目经理一巴掌啊”
——————————————–
This is the same logic as the magic show.
给新程序员的一些建议
从1993年我第一次在同学家的一台金字塔学习机上用basic编程,至今已经过去18个年头了。
我通常不以程序员自居,因为我学习编程的目标从一开始就不是做一名程序员,而是解决我遇到的那些感兴趣的科学计算问题。
由于早些年接触的是DOS-Windows,我曾经被这些东西严重锁定。对于一个职业程序员来说,这可能很危险,你很难连续多年只在一个平台下开发软件。但由于我并不以程序员自居,所以很久以来我一直不觉得这有什么不妥,只要我能解决那些我试图解决的科学计算问题不就行了么,干嘛要浪费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学习不同平台的技术呢?
多年之后,我才意识到这是一个多么严重的错误。
由于技术的巨大变迁,不知道多少次,为了解决跟过去类似的问题,我不得不被迫学习和使用一些新的技术,学习在不同的平台下工作。虽然我编程的主要目标是解决感兴趣的科学计算问题,但仍然难逃被迫学习新技术的宿命。
以绘图为例,我最初是在DOS下使用Turbo/Borland C++的GDI,虽然这只是一个玩具绘图接口,但对于我只是想要把科学计算的结果画出来看看而已,这完全能够满足我的要求。Turbo/Borland C++的IDE堪称是经典杰作,极其直观易用,其集成的帮助、调试(Turbo Debugger)和性能剖析(Turbo Profiler)的界面方案在现在看来也并不落后。但DOS时代的Turbo C++没有提供revision control,但这对于当年正在读书只写一些小程序的我而言根本算不上问题。
不久之后我开始接触Windows,Windows编程最初让我非常抓狂,我不得不使用一大堆我压根不想去了解的跟科学计算毫无关系的东西,而且我从一开头就对Microsoft丑陋的GUI框架风格极度排斥。令人沮丧的是Windows下的Borland C++的GUI框架风格也没好到哪里去。最初的一段时间我甚至经常回到DOS下用Turbo/Borland C++完成任务。但很快我遇到了DOS的16位模式下内存尺寸限制,想要解决那些需要大内存的问题,DOS下的Turbo/Borland C++很不方便。对支持32位保护模式的Watcom C++短暂尝试之后,我还是转向了Visual C++,因为对我这种记性很差讨厌命令行方式的不合格程序员来说,Watcom C++实在太不友好了。由于讨厌繁杂的界面编程,我总是用Visual C++创建Console Application的Empty Project,继续我那“纯净”的编程生涯。由于个人兴趣,在公司工作期间,我设法摆脱一切界面程序设计,只负责一些核心组件的纯算法代码编程。我渐渐掌握了一套有效的编写跨平台代码的技能,却几乎只需要在Windows下编程,而且我交付的代码质量也很高,经常能够做到零缺陷交付。在这期间,我掌握了一些配置管理和revision control的工具。当我不需要跟别人合作的时候,我只使用Visual Studio自带的配置管理工具和Visual Source Safe,而代码编辑则使用Source Insight。对于一个人的项目,Visual Source Safe基本可以满足要求,但不幸的是,Visual Source Safe很早就停止维护了,也没办法跟新版本的Visual Studio方便地集成。从本科时代到我再次回到学术圈,Windows的版本变迁经历了95、NT、98、ME、2000、XP、2003、Vista、7。我很懒得紧跟Windows的版本更新,因为每一次操作系统升级换代都可能让我已经依赖的某些软件工具失效或过时,以至于我不得不重新寻找替代品,但另一方面也不能老是不升级,比方说如果你想要平板寻址超过4G内存,就得使用64位操作系统。
如果我能够回到13年前刚刚开始工作的时代,那么我会选择一条很不同的道路。我会采取以下原则:
0.尽可能采用跨平台技术
1.尽可能采用开源的组件
2.避免过度依赖短命技术
如果一种技术只在一个平台下才有实现,当你需要在另一个平台上工作的时候就不得不寻找和重新学习替代品。事实上有大量的多平台GUI组件(Qt、wxWidget、U++等),同时许多软件开发工具本身也是跨平台的(见http://en.wikipedia.org/wiki/Comparison_of_integrated_development_environments,特别是Code::Blocks、Eclipse CDT、GNAT Programming Studio、NetBeans C/C++ pack、KDevelop)。使用这些跨平台的技术开发GUI界面,就不会在更换平台的时候遭遇太多困难。
你的公司可能并不介意为商业组件付费,但你却会。尽可能多采用开源的组件,哪怕是公司软件项目,这样你就可以利用在公司工作的机会学习到一些即便离开这个公司也不会失效的技术。当然,有时候这是做不到的,某些大型商业组件是难以找到开源替代品的,不过你要设法避免自己被公司所采用的外面很少有人用的组件套牢锁定。
某些开源的跨平台组件是靠不住的,比方说那些完全由一两个人所维护而且用户群非常小的项目,有一天维护者可能会失去兴趣,或者忙于自己的生计问题,甚至离开人世。除非有充分的理由,否则不要过度依赖这些东西。
另一方面,即便能够重来一次,我也并不准备改变对GUI的依赖,因为我的记忆力很差,跟本无法记住太多的命令及其语法格式,就连我最熟悉的编程语言C++,隔段时间不编码我都可能要查帮助。我并不想成为一名酷酷的黑客级程序员。虽然许多平台下没有GUI的IDE,但我宁可在有IDE的环境下编程、交叉编译再上传,也不愿多学一种命令行。虽然偶尔我也不得不学习一种新的GUI工具,但GUI工具至少是直观的。GUI工具难以自动化确实是一个问题,不过有许多脚本语言可以部分解决这个问题,许多GUI工具本身也提供了一定的宏记录能力。
在开源社区中选择趁手的开发工具很让人头痛,选项太多且缺乏对比信息,但我们现在有了Wikipedia,许多类别的软件工具都能找到List或者Comparision页面,大大减轻了选择的工作量。
吹牛逼和爱国主义
“我是世界上最勤劳勇敢的人”,这叫吹牛逼;
“我们是世界上最勤劳勇敢的民族”,这叫爱国主义。
爱国主义就是一群人吹牛逼。
教育界某泰斗说,以他研究文字文学60年来的水平和逻辑,他说本次政府报告阐释了3个要点:第一,腐败是当下最大的危险。第二,腐败的根源在于制度。第三,制度是绝对不能改变的……
左右
平等就左,自由就右
激进就左,保守就右
理想就左,现实就右
文科就左,理科就右
理科就左,工科就右
学人就左,商人就右
积极自由就左,消极自由就右
个人自由就左,经济自由就右
文化多元主义就左,政治多元主义就右
对内国家民族主义就左,对外国家民族主义就右
————————————
上述这些左右的划分最大的妙处是左右总是有很多定义,一种左和另一种左未必不一致,一种右和另一种左也未必不相容,一个人完全可以在一种划分之下左,另一种划分之下右。但这些不同方式划分的左和右被粗暴地分为两组,一组都叫左,另一组都叫右,这样最有利于搅混水和煽动斗殴。
浪漫地讲道理?
Skull:
求解,市面上,寓言很多,我觉得挺2的也很多。
一则,温水煮青蛙, 为啥能教育人呢?
晚些时候有人说青蛙会跳出来的。
我觉得,跳与不跳有啥关系? 温水里的青蛙有什么行为 关 舒适环境的人有什么关系?
早些年还见过一则漫画,一堆人辛苦地扛着十字架, 有人耍小聪明锯短变轻了,
结果前面的断崖没法做跳板过去,后悔不已。
竟然有人看了感慨万千..
我。。。
编一万个故事,只有锯短十字架能走到终点的故事。这应该很容易把?
比喻归比喻好了,意义只在于形象的让人知道你在说什么,但并不能成为论点有效的证据。
是不是我傻了,不懂?
Undine:
无论做什么都要考虑到遵守规则。比如你女友在看流星许愿,你说:啊呸流星其实就是……
女友就会觉得扫兴了。大家都知道而不说的事情,你说出来,有的时候不是明智,而是二了。
第一个我记得有人做过实验说青蛙之后也能跳出来,不过故事的寓意是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不要总呆在自己的心理舒适区,要随时挑战自己。放在学术里,就是告诉你不要考上硕士就觉得高枕无忧了,如果不再努力学习,牛人也会变成普通人。
第二个放在学术里,是说不要耍小聪明,做学问要踏踏实实的,一步一个脚印,之前锯断十字架“骗自己”,比如你为了写论文,编数据,抄袭,之后命运也不给你好果子吃了。
Fantadox:
浪漫当然可以玩,玩浪漫的时候既不讲道理也无需讲道理。玩浪漫的时候还非要认真地讲道理,那自然是很2。反过来,明明是在认真地讲道理,还非要为了浪漫而不惜捏造谎言去做比喻,那么跟玩浪漫的时候讲道理一样很2。
寓言的目标是通过比喻把深奥的道理用平凡的事情说得通俗易懂,请注意,寓言的目标是讲道理,不是玩浪漫。但如果用来比喻的事情本身就是捏造的,那么寓言的目标也就无法达成,因为用来比喻的事情本身就是谎言,连发生都没发生过,自然就不可能是什么平凡的事情,也不可能有人见过。用一个没人见过的不平凡的事情自然不可能『通俗易懂』地说明一个深奥的道理,就算别人弄明白了其寓意,也根本不是因为这种捏造出来的比喻。不过,对于那些连寓意都只不过是一坨狗屎的寓言来说,捏造比喻又算得了什么。
关于爱心捐助
所有必须由政府承担责任的灾难性事故,即便救援款项完全没有层层剥皮的现象,所有的爱心捐款也只不过相当于捐助政府。凡是被爱心捐款解决掉的问题,政府不可能去重复投资。因此只要捐款解决掉的问题,就等于替政府省了一笔钱。不要小看那些没有捐款只顾工作赚钱的人,他们跟爱心捐款者一样都在捐助政府(纳税),而且他们所捐助的总量要远比爱心捐款者巨大得多,政府的大部分收入都来自于此。
谚语:挡人财路,如同杀人父母
『巾帼枭雄』里面的青帮大佬彭铿经常把这话挂在嘴边,据说杜月笙也深谙此道。
『李敖骂人算骂得很凶,他很神秘地说,你知道为什么我骂人骂了那么多年骂得那么狠但是没有人来害我吗,我说为什么,他说因为我没有断过别人的财路。(杨澜)』
方舟子的人身安全非常堪忧,因为他从一开始就选择了一条非挡人财路不可的路。
关于善恶的对话
A:什么是善行?
B:善行就是令人满意的行为
A:令我满意的行为就是善行?
B:那不一定,你满意别人未必满意
A:那令谁满意的行为才是善行?
B:令多数人满意的行为才是善行
A:如果令我满意的行为恰恰是多数人不满意的怎么办?
B:那么你就应该服从多数人
A:既然多数人反对我,我为什么不能反对多数人?
B:……你斗不过多数人
A:那么令我满意且不会挨斗或反对者斗不过我的行为就是善行?
B:……良心上也得过得去
A:什么是良心?
B:良心就是能够判断善恶的心
A:刚刚说的不就是如何判断善恶么?
B:……
在Wikiquote上搜到了我签名格言在其他几种语言的等价版本
只认识英文,把这些等价的版本都翻译成英文写在下面:
The road to hell is paved with good intentions.
English, Polish, Romanian
Hell is paved with good intentions.
French
Hell is full of good intentions.
Portuguese
Good intentions could turn out to be evil in the end, or good intentions could be impossible to implement and could only lead to suffering.
Dutch
我的汉译版本:
地狱之路,善意铺就。
对话——人生的意义#非正常人类对话系列#
『这里所说的#非正常人类#是哪种人?就是特指那些因为闲的蛋疼以至于会为了一点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就煞有介事地深入分析动辄上升到三观高度的童鞋们。另一方面他们的行为也并非不可理解,他们爱好思考就像许多人爱好音乐、运动、美食、旅游一样,只是人群中像他们那样喜欢深入思考刨根问底的个体很少,所以才显得很不正常。』
甲: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乙:谁的人生对谁的意义?
甲:不管谁的人生,也不管对谁的意义。
乙:那你先告诉我x+3等于几。
甲:x等于几?
乙:不管x等于几。
甲:x+3等于x+3。
乙:那人生的意义就是人生的意义。
甲:靠。
乙:张三的人生对李四的意义,取决于李四认为张三的存在对自己有什么价值,也就是张三的存在能够在什么程度上满足自己的意愿。
甲:比方说呢?
乙:比方说张三是李四的孩子,李四认为张三是自己生命的延续,那么张三对李四的意义就是延续生命。再比方说张三是李四的偶像,让李四觉得这个世界更加精彩,那么张三对于李四的意义就是让世界更加精彩。再比方说张三是李四的亲戚朋友,让李四觉得自己不孤独,那么张三对李四的意义就是让李四感觉到关怀和温暖。再比方说张三是李四的敌人,让李四感到仇恨,那么张三对李四的意义就是仇恨的对象……
甲:好了,例子够多了。但我还是想知道,意义的对象必须是一个人么?比方说我能否谈论我的人生对这个世界的意义?
乙:你这个世界是什么意思?是指人类社会,还是指整个宇宙?
甲:随便什么吧。
乙:你能告诉我这个『世界』它有什么意愿?
甲:不知道,应该没有吧。
乙:如果没有任何意愿,自然也就不可能在任何程度上实现意愿,谈论任何东西对一个没有意愿的对象的意义都是有语病的。
甲:……看来的确如此。如果是对人类社会的意义呢?人类社会在某种程度上是有意愿的吧?
乙:人类社会的意愿是什么,这本身就是一个没有明确答案的问题。比方说有人认为权力颠峰的人的意愿可以代表人类社会的意愿,或者舆论导向代表人类社会的意愿,或者认为延续种群基因才是人类社会的意愿,或者认为每一个人的意愿全部集合起来就是人类社会的意愿……,不过我们不必关心具体的答案,随便选择哪一种作为人类社会的意愿,你都可以回答某个人对这个意愿的实现有什么价值。当然,也有人认为人类社会不是一个可以谈论『意愿』的对象,因此无法谈论任何东西对人类社会的意义。
甲:……恩,我明白了。不过看来谈论一个人对人类社会的意义也没什么意思,就算我的人生对这个世界有意义,也不等于对我自己也有意义。我更想知道我的人生对我自己的意义。
乙:你的人生对你自己的意义,这个问题的具体答案只有你自己才知道。如果你想实现任何意愿,前提条件都是你活着——如果死后不能实现任何意愿的话——,于是你活着对于你实现任何意愿都是必要条件,在这个角度上你的人生对你自己的意义就是它是你实现任何意愿的必要条件。如果你压根就不想活着也没有任何其他意愿,那么你的人生对你就没什么意义。
甲:不过我想知道的恰恰是我为什么活着,这似乎陷入了一个死循环:因为人生有意义我才想活着,但只有我想活着人生才能有意义。反过来不想活着的话人生也就没有意义,人生没有意义还何必想要活着呢?严重纠结……
乙:你确定是『因为人生有意义』你才想活着么?
甲:难道不是么?如果没有意义我为什么要活着?
乙:那么,如果最终的答案就是『人生就是没有任何意义』,你会毫不犹豫立即自杀么?
甲:……应该不会吧,但即便不想活着,也没那么想死吧?
乙:但问题是为了活着你要做很多事情啊:打工赚钱、买米买菜、洗衣做饭、睡觉起床……你不想活着干嘛要为了活着做这些事情?
甲:……吃饭是因为饿了,睡觉是因为困了,虽然我并不想活着,但饿了困了毕竟是件不舒服的事情,而且自杀要忍受巨大痛苦吧,我毕竟还不愿意忍受那么大的痛苦。
乙:看看,上面这些理由即便不是你活着的全部原因,也至少是部分原因,为了避免『不舒服』你还是选择了继续活着。我再问你:如果人生没有意义,而且有一种自杀的方法非常方便且没有痛苦,你会毫不犹豫立即自杀么?
甲:……可能会的,我有时候觉得活着也挺累的……
乙:既然活着挺累的,你压根又不想活着,那么你的最佳策略是研究一下怎么死才能方便无痛苦,并且付诸实现才对,你去做了么?
甲:……说实话我还真的研究过,但我总觉得不甘心。如果人生是有意义的,死了岂不是白死了。活着可以做许多选择,至少还可以选择死,但死了就万劫不复了。
乙:看看,又找到一条让你活着的原因:『有机会做选择』,你现在已经有了若干条活着的理由了。
甲:……算是吧,但我总觉得这些理由还不够充分……
乙:怎么不充分,这些理由一直让你活到现在。
甲:难道人活着仅仅是为了吃喝拉撒睡娶媳生子并且有选择可以做么?这样的人生跟猪狗有什么不同?
乙:这完全是你的自由。你可以仅仅为了这些意愿活着,你也可以不仅仅为了这些意愿活着,关键是你有什么意愿。另外,干嘛要瞧不起猪狗呢?你不愿意就不那样活好了。
甲:不那样活着还能怎样活着呢?
乙:除了吃喝拉撒睡,你还有其他的爱好么?比方说看电影电视、听音乐、打球、跑步、开卡丁车、美食、泡妞、赌博、偷东西、杀人放火搞破坏、反人类……
甲:靠,反人类都行啊。确实还有些其他的爱好,但我不知道这些爱好又有什么意义。
乙:反人类行不行是另一个话题。这些爱好的意义不就是让你感到满足么?跟吃喝拉撒睡一样,既然你可以为了舒服而吃喝拉撒睡,干嘛不能为了满足而追求这些爱好呢?
甲:我有点明白了,你是不是说人生的意义不是个好问题,我想知道的实际上是我到底想要什么,我应该怎么做。
乙:没错,这才是恰当的问题。而且获取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别人只能提供帮助,只有你自己才能做出判断。
甲:我想要的东西很多,我能得到的却很少,这让我很苦恼。
乙:所以你得弄清楚自己真正想要的到底是什么,做出取舍。比方说你喜欢看热闹,更深的原因可能是为了满足好奇心,而满足好奇心未必只能通过看热闹这一个途径。
甲:我明白了,你的意思是说某些需求可能仅仅是为了满足更深层的需求,对吧?
乙:是的。追溯自己每一个动机的根源,也是一种内省的方式。
甲:如果这样追溯下去,会不会又一次陷入无限循环?
乙:有些需求并非源于更深层次的需求,比方说食欲性欲求生欲好奇心之类,这些需求并非以满足其他需求为目标,这些需求可以称之为原始欲望。但这是另一个话题了。
甲:……看来的确如此。如果人生就是为了满足那些欲望,那吸毒岂不是更加直接快速?
乙:你会去做么?为什么?
甲:我不会,那是罪恶的,我不想过那样的生活。
乙:你如果已经开始吸毒,你的想法说不定会改变。
甲:嗯……可能吧,但我现在并不想过那种生活的。
乙:是的,其实你根本不需要知道已经吸毒之后想法是否会变,你只需要知道你现在并不想要过那种生活,就好像你根本不需要知道你死后还想不想活着,你只需要知道你现在想要继续活着。
甲:确实如此,但选择不吸毒的理由仅仅是这些么?
乙:你当然可能有许多其他的更加具体的理由,但你的意思是不是想找到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坚决拒绝吸毒的理由?
甲:这难道也有问题么?
乙:如果你病入膏肓,勉强维持生命却必须忍受比千刀万剐还要巨大的痛苦,什么事情也做不了,你也宁可这样痛苦地死去也拒绝使用毒品来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得到解脱么?
甲:……这我还真没考虑过,这种情况下我可能不会拒绝毒品吧,不过这也太极端了。
乙: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坚决拒绝毒品更加极端。
甲:……看来确实如此。我原来误以为毒品是万恶的,任何人任何情况下都绝不应该沾的东西。
乙:你原来的想法也未必是错的。
甲:我不明白,你好像自相矛盾了。
乙:因为脱离评判对错的标准谈论对错就跟脱离关心意义的主体谈论意义一样,而这又是另一个话题了。
甲:靠,你又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