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语电话
今天在电视上看到汉达尔通信推出全球首款手语电话,可以让聋哑人与正常人之间实现沟通。
我大概了解了一下,该电话有以下特性:
0.是一款固定电话,使用固定电话线,走固定电话信道,因此通话费用就是固话费。
1.直接插在固定电话线上就可以用,无需网络侧提供特殊服务,也无需特殊设置。
2.是一款可视电话,并且能够实现手语和语音的互译(翻译效果我还不了解)。
3.提供了方便聋哑人的若干便捷功能,例如自助语音,简单按键就可以把预设的某条语音信息(例如求助)传递给别人。
目前一部这样的话机售价人民币1999,而且汗达尔表明这是由于初期投放市场许多方面的成本暂时降不下来,希望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成本能够很快降低到合理的程度。以我的经验来看,这样一个新产品在投放市场初期只卖2000块左右的单价已经是相当低的利润了,虽然这对于许多生活并不富裕的聋哑人来说仍然相当高。
汗达尔声称这是全球首款,国际上没有相关标准,于是汗达尔先做出来了也就成了标准。当然,跟任何商业机构一样,当自己所作的东西能跟善行挂钩的时候无论如何是要标榜一下的,电视节目里也完全没忘记这一点,不过这都无可厚非。
不过我觉得这种基于固网的手语电话即便成了标准也没有多大意义。整部电话最核心的功能就是手语和语音的互译,而这是纯软件功能。事实上,软件技术上实现这种互译功能若干年前就已经可以实现了,同时个人电脑普及面越来越大的今天,在电脑上通过安装软件就可以实现的功能,却要付费2000块,对于有电脑的聋哑人来说肯定不太容易接受。
如果是我有技术力量和资质做这件事情,我会和残联或某些大的慈善机构签订研发合同,他们出钱,我做软件,由这些机构将相关的软件共享给所有的残疾人,我也可以顺便捞上一笔巨大的政治资本,因为这样能造福更多残疾人。当然也可以开发即插即用的固网产品,毕竟并非所有的聋哑人都用电脑,但这是附带的开发,在前面的事情做好之后,研发成本的一大部分已经有了着落,于是手语固定电话机的成本就可以进一步压缩,更容易被市场所接受。